印度长期以来奉行的外交策略,实际上就是在美俄或中美之间巧妙地“骑墙”,试图两边都获利,达到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目的。然而,现如今,这种“骑墙”策略却遭遇了严重挫折,印度的多重操作反而让它陷入了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
美国方面对印度施加了强硬压力,质疑印度对美方的诚意;与此同时,印度对华采取的错误政策也导致其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在多边外交舞台上,印度因摇摆不定的立场而逐渐被边缘化,处境愈发艰难。中美两国从不同角度不断“打脸”印度,使其原本试图维持的平衡策略逐渐失效,陷入尴尬境地。
近些年,印度不断左顾右盼,积极向美国靠拢,试图借助美国的强大影响力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和军事利益,以此来对抗中国在地区及全球的日益增强的影响力。然而,美国对印度更多是利用而非真心支持。美国不仅对印度钢铁和铝制品加征高额关税,丝毫不顾印度在某些国际事务中配合美国的态度,还多次施压印度减少与金砖国家的合作,要求印度公开支持美元体系,淡化金砖内部推动的本币结算计划,企图让印度在新兴经济体和传统西方阵营之间做出明确选择。
展开剩余80%即使是在印度自己主导的军购计划上,印度也频频吃亏。它本希望通过采购美国的先进军机,提升军事实力应对所谓的“中方威胁”。例如,印度计划采购的P-8A反潜巡逻机,原以为价格合理,结果美国大幅抬价,报价高达36亿美元,总价是美军自用版的三倍之多。更糟糕的是,美国还对印度这个非核心盟友采取“现金交易”等苛刻条件,将额外成本转嫁给印度,令其难以承受。
近期,美印关系问题频出。美国副国务卿公开表示美印难以成为真正盟友,直接泼了印度“亲美热”的冷水。美印防长会议被取消,让印度在军事合作和战略沟通上的期望破灭。此外,美国还对印度公司实施制裁,令印度寄望于靠近美国获得利益的算盘屡屡落空,骑墙向美国靠拢的策略遭遇重大挫败。
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之际,印度认为这次危机暴露了全球产业链过度依赖中国的脆弱性,遂借机跟随美国步伐,试图重塑全球制造业链条,取代中国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印度官方主导封禁了大量中国互联网应用,对中国投资印度的企业频繁进行税务稽查和资金冻结。到了2024年上半年,印度更是想尽办法限制中国公民入境,严控对印度“关键”中国技术人员的签证发放。2019年之前,印度每年向至少2万名中国高端人才发放签证,但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骤降至不足2000张。
然而,印度激进的对华经济“脱钩”策略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反噬了自身。中印贸易额从2019年的928亿美元激增至2023年的1362亿美元,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从2020年的400多亿美元扩大至2023年的850亿美元。由于缺少中国技术人员支持,印度制造业遭遇发展瓶颈。苹果代工厂在印度的生产良品率远低于中国大陆,问题频出。四年内,印度制造业直接损失超过150亿美元,流失约10万个工作岗位。经济上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其“骑墙”打压中国以获利的做法,现实证明行不通。
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印度的表现同样反映出其“骑墙”策略的困境。印度既希望借助金砖平台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又不愿因过度亲近新兴经济体阵营而得罪美国。在诸多关键议题上,印度态度摇摆不定。比如在“去美元化”议题上,印度为讨好美国,淡化金砖峰会上的相关讨论,甚至主动辩护美元霸权。这一举动激怒了其他金砖成员国,严重削弱印度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被视为缺乏战略自主性,国内学者也批评印度外交沦为“看门狗”。
同样,印度在上合组织框架下表现消极,多次拒绝签署联合公报,对区域反恐和经济一体化等核心议题持保留态度。莫迪多次缺席上合组织领导人峰会(由副总理苏杰生代为出席),却在“全球南方”试图建立排斥中国的多边机制。这种矛盾行为使印度在区域合作组织中的形象严重受损,骑墙策略导致其多边外交平台地位逐步边缘化。
在中美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印度一直自信认为自己是美国制衡中国的“关键力量”。但随着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美国对印度的各种关税和打压政策令这种自信受到动摇,印度如履薄冰。一位印度政策学者透露,印度其实并不想真正冒险与中国对抗,而是故意煽动美国对印度可能抗衡中国的幻想。他指出,自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印度精英阶层陷入慌乱,尤其是在今年5月印巴冲突后,印度内部弥漫着不确定感。
令印度精英震惊的不是冲突本身,而是特朗普趁机抢功,声称是他促成印巴停火,甚至夸口若非他介入,冲突可能演变成核战争。印度人认为,印巴核武库的巨大威慑力足以防止核战升级,双方必然避免核冲突。过去十多年,印度外交政策一直建立在中美在意识形态和经济领域长期对抗的核心假设上,印度试图借机向美国推销自己为“亚洲遏制中国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如今,印度精英开始怀疑,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印度在他心中的地位究竟有多重。
这位学者坦言,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印度的五倍,军事力量也远强于印度。印度更多是迎合美国对其抗衡中国的幻想,而非真正承担风险。印度媒体认为,尽管中印存在分歧,两国正努力寻求关系稳定。最近苏杰生访问中国释放了一些友好信号,但印度实质上依然坚持对华“三不主义”——“不敢对抗、不愿中立、不愿追随”。印度对华政策虽有调整,但中长期仍不确定,若处理不当,难以维系良好双边关系。印度仍会在机会允许时“背后捅刀”,尤其是在能够借机推卸责任时,更是干得理直气壮。
据《印度快报》报道,美国正与印度商讨一项临时贸易协议,可能将对印度施加的建议关税降至20%以下,从而在南亚地区竞争中占据优势,并为未来更大范围的贸易协定铺路。然而,印度仍是俄罗斯石油的重要买家,又不谴责俄罗斯,这让美国提出对这些国家征收次级关税,税率可能高达500%。
印度与美国较量多次,深知美国此举多为虚张声势。此前美国已加征至250%,印度难以承受,500%更是自寻死路。但印度却再次背后“捅刀”,推出中国,声称美国的次级关税主要针对中国这个俄罗斯能源最大买家,印度应获得豁免。印度官员辩称,作为美印“准同盟”,印度通过军购和情报合作深化关系,应当得到特殊待遇。
但实际上,中印两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规模相当,甚至某些月份印度进口量超过中国。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5年6月中国日均进口约200万桶俄油,印度则达208万桶。此外,印度大量购买俄油并非全部自用,而是将部分成品油转售欧洲市场盈利。按照美国的逻辑,印度更应受到制裁。
印度此举再次暴露了其机会主义的骑墙外交本质。这种通过牺牲他国利益来谋求自身利益的做法,终将难以获得真正的朋友,反而可能自食恶果。未来印度还能维持多久这种策略,我们拭目以待。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门户官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